投資總結

2022年7月12日

“中國的優異表現可能會持續下去”

市場概況:

股票概述:

最新的一組經濟數據顯示,隨著與新冠肺炎相關的限制措施逐步撤銷,中國經濟複蘇勢頭增強,在全球動蕩的背景下,中國股市的積極情緒進一步增強。我們認為,中國股市的表現有望繼續優於歐洲和美國。

經曆了三個月的收縮之後,中國經濟活動在6月份開始反彈。上海結束了長達兩個月的封鎖,北京和其他城市正在放松針對新冠疫情的流動限制。

官方公布的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升至50.2,非制造業PMI強勁升至54.7。這兩項指標自2月以來首次均高於榮枯分水嶺(50點)。財新(Caixin)和研究公司Markit公布的PMI也創下13個月來最大增幅,達到51.7,高於市場預期。

圖1:中國財新(Caixin)公布制造業PMI(來源:全球經濟指標)

6月30日官方數據公布後,市場反應積極,滬深300指數當日收盤上漲1.4%,6月整體漲幅達到9.6%。這樣的漲幅數據維持到7月4日,此後該指數出現了小幅回落。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中國指數(MSCI China index)在6月份也表現走高,月末上漲5.7%,全球股市環比下跌8.6%。

中國股市近期表現強勁,與全球股市相比,中國股市在今年下半年可能會繼續呈現突出表現。基於此,在亞洲股市中,我們仍然對中國股市保持最優評級。

通脹對中國來說仍然是一個小問題。

大多數經濟體都在與通脹作鬥爭,美國5月份CPI達到了8.6%的40年高點,歐元區6月份的通脹創下了8.6%的紀錄。然而,中國公布的5月份CPI僅為2.1%,核心CPI為0.9%。生產者價格指數(PPI)要高得多,5月份為6.4%,6月份略降至6.1%。PPI已經從2021年第四季度超過10%的峰值回落。我們預計,由於基數效應,通脹將在未來6個月進一步緩解。

圖2:中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hina CPI)
圖3:中國生產者價格指數(China PPI)

由於通脹不是問題,中國有一定的空間可以放松貨幣和財政政策。在世界其它國家收緊貨幣政策之際,中國政府可以保持寬松的貨幣和財政政策。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封鎖,中國政府經曆了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4月,為了重振境內經濟活動和增加就業,中國政府一直在下調存款准備金率(RRR)、中期貸款便利利率、貸款優惠利率和稅費。中國政府還加大了基礎設施支出,指示銀行向中小企業提供更多貸款,並提前發行了地方政府債券。我們預計,在未來6個月裡,除了更多的信貸放松,還會有1-2次降准。

中國股市正在複蘇;然而,這一進程可能是坎坷的。

隨著監管打擊似乎已經結束,房地產市場可能已經觸底,低通脹背景下,流動性限制的放松,以及供應鏈約束的改善,中國經濟似乎正在好轉。鑒於中國股市的估值相對於美國市場仍有誘人的折讓,我們預計未來幾個月中國股市仍有迎頭趕上的空間。然而,我們預計持續的封鎖以及與ADR退市相關的負面新聞會導致市場波動。

歐洲:

歐元區5月PPI小幅回落。由於能源成本略有下降,歐元區5月份工業生產者價格漲幅略低於預期。歐盟統計局周一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歐元區27個經濟體的生產者價格指數(PPI)環比上漲0.7%,前一個月環比上漲1.2%。接受《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采訪的經濟學家此前預計增幅為1.2%。雖然歐元區最新的PPI可能表明上遊通脹壓力略有緩和,但歐元區近期的總體通脹(6月份達到了創紀錄的8.6%)並沒有讓投資者相信物價上漲的威脅已經過去。

我們的觀點:

我們認為,總體通脹率和核心通脹率的持續下降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歐洲央行在控制通脹方面仍面臨重大挑戰。在其近期的強硬言論之後,我們預計美聯儲將在7月首次加息25個基點,9月加息50個基點,10月和12月的會議上都將加息25個基點。鑒於通脹可能還將在一段時間內保持高位,而GDP增長將繼續放緩,我們認為,最好建議投資者關注股市的防禦類股,比如醫療保健類股,以支撐他們的投資組合。曆史上,在通脹率超過3%的時期,價值型行業的表現也優於其他行業。

ETF通(ETF Connect)是深化金融一體化的又一舉措。周一,通過新啟動的ETF通項目,香港和中國內地的投資者首次可以在對方市場上接觸一些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人們對跨境投資計劃期待已久,監管機構在2016年原則上同意了這一計劃。由於嚴格的初始資格規定,只有4只在香港上市的ETF被納入,而有83只產品來自規模相較大很多的上海和深圳ETF市場。

我們的觀點:

起初只有4只香港ETF被納入資格的原因是有關基金規模和本地權重的相關資格規定。不過,在總共87只ETF通產品中,按每日流動性計算,前4只產品中有3只來自香港。我們預計來自北方的投資者將更多地關注科技股ETF,這使得他們可以間接投資於目前不符合單股通資格的幾家較大的科技股,而間接投資也可能有利於部分北方ETF。隨著時間的推移,流入香港追蹤指數ETF的大量離岸資金,可能開始更直接地影響更廣泛離岸市場的流動性和風險情緒。在我們的亞洲策略中,中國股票仍然是最受歡迎的,我們青睞周期性/價值型板塊,並在近期青睞將受益於重新開放的板塊。

交易策略

與我們兩周前更新的觀點一致,我們認為,對中國來說,在今年夏天(即6月、7月期間)重新開放經濟是至關重要的,這將有助於緩解我們幾個月前提到的由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中國的經濟開放正在成為現實,盡管這一過程是漸進的。如果感染病例突然激增,重新收緊措施的風險無疑存在。不過,目前還沒有定論,中國各地也尚未出現大規模封鎖。短期來看,我們認為7月加息75個基點的共識幾乎是確定無疑的。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通脹數據將於明天(即周三)發布,這將為全球股市奠定基調。

盡管我們認為全球股市投資者目前面臨著兩大最緊迫的宏觀威脅(即中國重新出現的封鎖風險以及美國和全球通脹失控的風險),但股市,尤其是中國/香港市場,仍是主要資產類別中的亮點。正如我們在之前的投資會議上重申的那樣,我們目前看好香港/中國股票,同時我們認為,如果通脹數據得到控制,美國股市的價值將逐漸顯現。

近期和長期重點關注的主題:(i)繼續監測中國經濟重新開放的進展;(ii)繼續關注為實現全年GDP增長5.5的目標而出台的政策措施,包括在全國範圍內建設基礎設施、為個人購車者提供汽車銷售補貼,國內對消費支出和國內旅遊的需求:

a. 總體而言,在美聯儲控制通脹和加息的不確定性因素、中美關系隨著談判的進一步不確定發展,以及俄烏戰爭持續升級的背景下,繼續青睞價值型股票,而非成長型股票;

b. 盡管近期一些板塊出現反彈,但基於較長期加息周期主題,我們中長期增持銀行業(新加坡銀行);中國電信業(可派股息,具防禦性)和中國汽車業(特別是電動汽車相關)和中國醫療板塊。長期來看,這些行業在基本面上具有吸引力,可以考慮在大幅回調時買入。除非美國的通脹顯示出減弱的跡象,根據美國7月通脹數據,我們對美國股市整體保持中性,基於估值理由對美國科技板塊持謹慎看法。如果通脹數據顯示出緩和的積極跡象,我們相信投資者屆時可以考慮將更多資金配置在美國股市;

c. 總的來說,繼續采用更多的戰術短期交易,以捕捉市場持續波動帶來的機會;進行部分對沖,並在投資組合中持有足夠水平的現金(不少於15%)以保持防禦性,並在持續的市場波動中保持靈活。

本资料仅供参考。它不是任何投资或投资策略的建议或征求。不能保证任何投资或战略都能实现其目标。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件所载所有数据均来自万方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及/或万方家族办公室(新加坡),截至2022年7月12日为止。对市场和经济趋势所表示的意见是作者的意见,并根据市场和其他条件随时可能改变,不能保证国家、市场或部门将如预期的那样运作。通过接受这些资料,您同意仅使用这些信息来评估您在本万方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和/或万方家族办公室(新加坡)赞助的投资机会,并对这些信息保密。

投資組合經理:

William Chow – Deputy Group CEO

曹偉超 – 副行政總裁

曹先生擁有超過20年的資產管理經驗,目前是萬方家族辦公室的高級財富管理解決方案部門的負責人,同時兼任董事會和投資委員會成員。曹先生加入萬方家族辦公室前曾任職於中國人壽富蘭克林資產管理公司,於2018年至2021年擔任副行政總裁,負責管理350億美元的客戶投資。他還擔任公司風險管理委員會主席,是董事會、投資委員會和另類投資委員會的關鍵成員。此前,曹先生曾在惠理集團任職7年,擔任集團董事總經理。惠理集團負責了香港聯合交易所首只在港上市的對沖基金。 他的職業生涯始於瑞銀的股票交易員,隨後於2000年至2010年在貝萊德和道富環球顧問擔任投資組合管理職務。曹先生持有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營運研究科學碩士學位,以及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土木工程(榮譽)學士學位。

Derek Loh, Head of Equities

盧業展 – 股票主管

盧先生擁有20多年投資管理及投資銀行的豐富經驗。其中,買方投資管理經驗超過15年。盧先生對上市證券有深入的行業知識及分析能力。香港以外,他也曾在亞洲其他金融城市,包括新加坡和東京擁有工作經驗。前任公司包括頂級的投資管理公司及國際投資銀行。

盧先生曾任阿中資本集團有限公司的投資組合經理,為一家全球知名的主權財富基金和知名機構投資者管理數十億美元的全球基金。之前曾任職投資管理公司的著名投資者包括有挪威中央銀行,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等。盧先生擁有凱洛管理學院及香港科技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同時也是一名注冊會計師。

Sky Kwah – Director, Investment Advisory

柯文耀 -投資顧問總監

柯先生在投資行業有超過10年的經驗,在加入萬方家族辦公室之前曾於星展私人銀行任職。他曾獲多個獎項,是銀行內的頂級投資顧問之一。他經常采用自上而下的投資方式,精通多個市場,並就多種資產和衍生品提供定制建議。此前,他曾在輝立期貨擔任股票團隊負責人,負責為兩個團隊提供諮詢,領導投資組合審評,以及制定交易及投資策略。他曾作為市場評論員接受亞洲新聞台、938Live電台、《海峽時報》和《聯合早報》的采訪,並經常在投資論壇和高等教育機構發表演講。

Like this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