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总结

2022年7月12日

“中国的优异表现可能会持续下去””

市场概况:

股票概述:

最新的一组经济数据显示,随着与新冠肺炎相关的限制措施逐步撤销,中国经济复苏势头增强,在全球动荡的背景下,中国股市的积极情绪进一步增强。我们认为,中国股市的表现有望继续优于欧洲和美国。

经历了三个月的收缩之后,中国经济活动在6月份开始反弹。上海结束了长达两个月的封锁,北京和其他城市正在放松针对新冠疫情的流动限制。

官方公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升至50.2,非制造业PMI强劲升至54.7。这两项指标自2月以来首次均高于荣枯分水岭(50点)。财新(Caixin)和研究公司Markit公布的PMI也创下13个月来最大增幅,达到51.7,高于市场预期。

图1:中国财新(Caixin)公布制造业PMI(来源:全球经济指标)

6月30日官方数据公布后,市场反应积极,沪深300指数当日收盘上涨1.4%,6月整体涨幅达到9.6%。这样的涨幅数据维持到7月4日,此后该指数出现了小幅回落。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中国指数(MSCI China index)在6月份也表现走高,月末上涨5.7%,全球股市环比下跌8.6%。

中国股市近期表现强劲,与全球股市相比,中国股市在今年下半年可能会继续呈现突出表现。基于此,在亚洲股市中,我们仍然对中国股市保持最优评级。

通胀对中国来说仍然是一个小问题。

大多数经济体都在与通胀作斗争,美国5月份CPI达到了8.6%的40年高点,欧元区6月份的通胀创下了8.6%的纪录。然而,中国公布的5月份CPI仅为2.1%,核心CPI为0.9%。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要高得多,5月份为6.4%,6月份略降至6.1%。PPI已经从2021年第四季度超过10%的峰值回落。我们预计,由于基数效应,通胀将在未来6个月进一步缓解。

图2: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hina CPI)
图3:中国生产者价格指数(China PPI)

由于通胀不是问题,中国有一定的空间可以放松货币和财政政策。在世界其它国家收紧货币政策之际,中国政府可以保持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封锁,中国政府经历了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4月,为了重振境内经济活动和增加就业,中国政府一直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RRR)、中期贷款便利利率、贷款优惠利率和税费。中国政府还加大了基础设施支出,指示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贷款,并提前发行了地方政府债券。我们预计,在未来6个月里,除了更多的信贷放松,还会有1-2次降准。

中国股市正在复苏;然而,这一进程可能是坎坷的。

随着监管打击似乎已经结束,房地产市场可能已经触底,低通胀背景下,流动性限制的放松,以及供应链约束的改善,中国经济似乎正在好转。鉴于中国股市的估值相对于美国市场仍有诱人的折让,我们预计未来几个月中国股市仍有迎头赶上的空间。然而,我们预计持续的封锁以及与ADR退市相关的负面新闻会导致市场波动。

欧洲:

欧元区5月PPI小幅回落。由于能源成本略有下降,欧元区5月份工业生产者价格涨幅略低于预期。欧盟统计局周一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欧元区27个经济体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环比上涨0.7%,前一个月环比上涨1.2%。接受《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采访的经济学家此前预计增幅为1.2%。虽然欧元区最新的PPI可能表明上游通胀压力略有缓和,但欧元区近期的总体通胀(6月份达到了创纪录的8.6%)并没有让投资者相信物价上涨的威胁已经过去。

我们的观点:

我们认为,总体通胀率和核心通胀率的持续下降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欧洲央行在控制通胀方面仍面临重大挑战。在其近期的强硬言论之后,我们预计美联储将在7月首次加息25个基点,9月加息50个基点,10月和12月的会议上都将加息25个基点。鉴于通胀可能还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高位,而GDP增长将继续放缓,我们认为,最好建议投资者关注股市的防御类股,比如医疗保健类股,以支撑他们的投资组合。历史上,在通胀率超过3%的时期,价值型行业的表现也优于其他行业。

ETF通(ETF Connect)是深化金融一体化的又一举措。周一,通过新启动的ETF通项目,香港和中国内地的投资者首次可以在对方市场上接触一些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人们对跨境投资计划期待已久,监管机构在2016年原则上同意了这一计划。由于严格的初始资格规定,只有4只在香港上市的ETF被纳入,而有83只产品来自规模相较大很多的上海和深圳ETF市场。

我们的观点:起初只有4只香港ETF被纳入资格的原因是有关基金规模和本地权重的相关资格规定。不过,在总共87只ETF通产品中,按每日流动性计算,前4只产品中有3只来自香港。我们预计来自北方的投资者将更多地关注科技股ETF,这使得他们可以间接投资于目前不符合单股通资格的几家较大的科技股,而间接投资也可能有利于部分北方ETF。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入香港追踪指数ETF的大量离岸资金,可能开始更直接地影响更广泛离岸市场的流动性和风险情绪。在我们的亚洲策略中,中国股票仍然是最受欢迎的,我们青睐周期性/价值型板块,并在近期青睐受益于重新开放的板块。

交易策略

与我们两周前更新的观点一致,我们认为,对中国来说,在今年夏天(即6月、7月期间)重新开放经济是至关重要的,这将有助于缓解我们几个月前提到的由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中国的经济开放正在成为现实,尽管这一过程是渐进的。如果感染病例突然激增,重新收紧措施的风险无疑存在。不过,目前还没有定论,中国各地也尚未继续没有出现大规模封锁。短期来看,我们认为7月加息75个基点的共识几乎是确定无疑的。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通胀数据将于明天(即周三)发布,这将为全球股市奠定基调。

尽管我们认为全球股市投资者目前面临着两大最紧迫的宏观威胁(即中国重新出现的封锁风险以及美国和全球通胀失控的风险),但股市,尤其是中国/香港市场,仍是主要资产类别中的亮点。正如我们在之前的投资会议上重申的那样,我们目前看好香港/中国股票,同时我们认为,如果通胀数据得到控制,美国股市的价值将逐渐显现。

近期和长期重点关注的主题:(i)继续监测中国经济重新开放的进展;(ii)继续关注为实现全年GDP增长5.5的目标而出台的政策措施,包括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基础设施,为个人购车者提供汽车销售补贴,国内对消费支出和国内旅游的需求:

a. 总体而言,在美联储控制通胀和加息的不确定性因素、中美关系随着谈判的进一步不确定发展,以及俄乌战争持续升级的背景下,继续青睐价值型股票,而非成长型股票;

b. 尽管近期一些板块出现反弹,但基于较长期加息周期主题,我们中长期增持银行业(新加坡银行);中国电信业(可派股息,具防御性)和中国汽车业(特别是电动汽车相关)和中国医疗板块。长期来看,这些行业在基本面上具有吸引力,可以考虑在大幅回调时买入。除非美国的通胀显示出减弱的迹象,根据美国7月通胀数据,我们对美国股市整体保持中性,基于估值理由对美国科技板块持谨慎看法。如果通胀数据显示出缓和的积极迹象,我们相信投资者届时可以考虑将更多资金配置在美国股市;

c. 总的来说,继续采用更多的战术短期交易,以捕捉市场持续波动带来的机会;进行部分对冲,并在投资组合中持有足够水平的现金(不少于15%)以保持防御性,并在持续的市场波动中保持灵活。

本资料仅供参考。它不是任何投资或投资策略的建议或征求。不能保证任何投资或战略都能实现其目标。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件所载所有数据均来自万方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及/或万方家族办公室(新加坡),截至2022年7月12日为止。对市场和经济趋势所表示的意见是作者的意见,并根据市场和其他条件随时可能改变,不能保证国家、市场或部门将如预期的那样运作。通过接受这些资料,您同意仅使用这些信息来评估您在本万方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和/或万方家族办公室(新加坡)赞助的投资机会,并对这些信息保密。

投资组合经理:

William Chow – Deputy Group CEO

曹伟超 – 副行政总裁

曹先生拥有超过20年的资产管理经验,目前是万方家族办公室的高级财富管理解决方案部门的负责人,同时兼任董事会和投资委员会成员。曹先生加入万方家族办公室前曾任职于中国人寿富兰克林资产管理公司,于2018年至2021年担任副行政总裁,负责管理350亿美元的客户投资。他还担任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主席,是董事会、投资委员会和另类投资委员会的关键成员。此前,曹先生曾在惠理集团任职7年,担任集团董事总经理。惠理集团负责了香港联合交易所首只在港上市的对冲基金。 他的职业生涯始于瑞银的股票交易员,随后于2000年至2010年在贝莱德和道富环球顾问担任投资组合管理职务。曹先生持有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营运研究科学硕士学位,以及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土木工程(荣誉)学士学位。

Derek Loh, Head of Equities

卢业展 – 股票主管

卢先生拥有20多年投资管理及投资银行的丰富经验。其中,买方投资管理经验超过15年。卢先生对上市证券有深入的行业知识及分析能力。香港以外,他也曾在亚洲其他金融城市,包括新加坡和东京拥有工作经验。前任公司包括顶级的投资管理公司及国际投资银行。

卢先生曾任阿中资本集团有限公司的投资组合经理,为一家全球知名的主权财富基金和知名机构投资者管理数十亿美元的全球基金。之前曾任职投资管理公司的着名投资者包括有挪威中央银行,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等。卢先生拥有凯洛管理学院及香港科技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同时也是一名注册会计师。

Sky Kwah – Director, Investment Advisory

柯文耀 -投资顾问总监

柯先生在投资行业有超过10年的经验,在加入万方家族办公室之前曾于星展私人银行任职。他曾获多个奖项,是银行内的顶级投资顾问之一。他经常采用自上而下的投资方式,精通多个市场,并就多种资产和衍生品提供定制建议。此前,他曾在辉立期货担任股票团队负责人,负责为两个团队提供谘询,领导投资组合审评,以及制定交易及投资策略。他曾作为市场评论员接受亚洲新闻台、938Live电台、《海峡时报》和《联合早报》的采访,并经常在投资论坛和高等教育机构发表演讲。

Like this article?